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揭底河源龙津古渡的前世今生

    信息发布者:尘世独行
    2017-01-10 13:46:49   转载

      ■龙津古渡新姿

      ■龙津古渡旧貌

      ■河源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顾贵清画作《龙津晚渡》(局部)。顾贵清 供图

      有着1500多年建埠史的原河源县域内,仍然保留着不少古迹,时至今日,部分古迹仍在“与时俱进”地继续发挥着作用。

      最近,有关部门正在对历史悠久的龙津古渡进行改造,将建成小公园及开阔平坦的健身广场。工程完工后,将形成若干个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包括停车区、主入口区、健身娱乐区、亲水观景区等, 2017年元旦前建成并交付使用。

      在政协源城区八届一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建议,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遗址,龙津古渡景观改造项目应恢复并增加其历史文化内涵。

      龙津古渡,将变身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园”。那么,龙津古渡究竟建于何年,产生过什么作用,发生过什么故事?让我们来寻寻龙津古渡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吧。

      有诗为证 龙津古渡至少存在800年

      在清代各个版本的《河源县志》中,录有元代延祐甲寅举人谢天与写的河源八景诗,其中一首,就是《龙津晚渡》:夕阳西坠瞑云津,簇立东风唤渡频。老尽往来名利客,不知谁是傅岩人。

      元代延祐甲寅年是哪一年?公元1314年也。这年,为元代第4代皇帝仁宗登基的第3年,改年号皇庆为延祐的第一年。在这一年,元代开始恢复科举制度,河源人谢天与中了举。

      14世纪第一个10年的某年春天的一个傍晚,东风拂衣。谢天与站在龙津渡旁,看着熙熙攘攘的渡客,想起老子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心生感慨:这些终日忙碌的红尘渡客,哪一个才是身怀经天纬地之才的贤士呢?

      龙津渡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根据上述史料推算,至少在1314年左右建埠,那时,龙津渡已经是河源城交通十分繁忙的要冲了。

      看河源地形图,两江环绕于老城与东埔,大江小河遍布。1500年前河源建城之时,两江四岸及附近稀少的民众的交通工具,大概主要靠渡船了。

      清同治版河源县志的《河源双城地形图》等地图上标有各渡口,主要有:龙津渡,道光二十五年建;九十渡,在下城北门外;中心艮渡,在上城西北;榄子渡,在中心艮之上;章田渡,在中心渡西;排窑渡,在三凰坝。此外,还有佛迹渡、马草渡等。

      这么多渡口,在交通快速发展的现代,基本上找不到踪迹,就连龙津渡,也只剩了遗址,成为老河源县最有代表性的渡口遗址。

      龙津渡口 热闹繁华堪比市场

      从现存的元、明、清的八景总咏诗来看,龙津渡口当年的噪音分贝数值一定很高。因为是八景“总”咏,一句七个字的诗句中,总得将其最有代表性的景色写出来吧,因此,一个“嘈”字,一个“号”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如果渡口人很少,是“嘈”不起来的。

      “龙津之渡晚嘈嘈,两岸归人不绝号”(明 陈希文),“问津声杂春波号”(明 谢宜中),“野渡横舟归客号”(明古文集),从这些明朝人留下的诗句中,可见当年龙津渡口之繁华。

      龙津渡在城北槎江边,所在之处,“跨双江之要汇,达数邑之通衢”,是河源城与北边县区的主要交通大动脉。

      从回龙古岭、平陵、忠信、顺天、灯塔、骆湖、船塘、上莞及双江、涧头、南湖来的贩夫走卒、人马轿舆都汇集在龙津渡过河,在旺地码头泊岸,然后方到达城镇。要回北郊石山去,还得经过龙津渡。

      交通高峰期的时候,龙津渡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人归如蚁多(明 郑敬道)。归路人兼任与负,赴家心竞后和先(明 郑敬道)。薄暮行人阻去程,我有济川舟楫稳,与君缓载不须争(明古文集)。隔陇行人终向浦(清 江祖雒)。

      傍晚的时候,多得简直跟蚂蚁一样的人们匆匆离开劳作的地方,要回到温暖的家去,那真是归心似箭,把逆向的行人都挡住了。这情景简直和现在交通高峰时段的珠河大桥一样,该桥虽然已作过一次拓宽,在周五夕阳西下下班高峰时段,大桥上的车辆真可谓“接踵摩肩”。

      古时候这些往来龙津渡的“名利客”都是些什么人呢?

      “隔岸担薪客,登崖荷笠俦”,这是清乾隆年间出任河源知县的陈张翼看到的,多是一些从城里到东埔砍柴的人,还有一些种田人家,大多是为了一家人温饱碌碌于红尘的民众。

      每天早晚,或担柴挑菜,或归耕罢作,或寻亲访友,或商旅往来,人们聚集在龙津渡口等渡船,连着鸡叫鸭鸣,一片嘈嘈之声。

      不是早晚出行高峰的时候,龙津渡还是挺安静的,非常富有诗意:招招声出一舟前,潋滟光摇碧草间。寄语艄公轻放棹,恐惊津内有龙眠(陈斯振)。

      素有文名的清代乾隆癸卯举人廖鸣球,也写过很富诗意的《龙津晚渡》:龙津渡口夕阳斜,一带江流两岸沙。草色千峰摇绿水,榕阴十里落昏鸦。卖鱼船过几声浆,沽酒人归何处家。我醉欲乘今夜月,短篷三尺宿蒹葭。

      道光年间 善长仁翁扩修渡口增设渡船

      明、清两朝,到龙津渡渡河的人都很多。到了清中期,河源的人口有所增加,过渡的人更多了。每到市集之日,农人往来奔走,渡轮没有一刻是停歇的。

      虽然在清代沿江增设了九十渡、中心艮渡等渡口,但行人还是喜欢来龙津渡乘船。

      人太多了,总会发生一些危险,遇到有风浪的时候,坐船的人都很害怕被风浪掀下船去。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乡绅们聚在一起商议,欲将龙津渡扩大、完善,增购渡船,以方便旅客出行。

      这些好心的乡绅是谁?有曾孙梧、刘维谦、赖炳猷、朱为龙、黄金枢、萧居权、伍峰青、马炳垣、李作琳、马时壮、杨秀华;董其事者有:李景云、萧居敬以及知县盛济川,举人萧精扬等。

      河源李焘文化研究理事会会长李明华介绍说,这些人里,最为时人称颂者有:刘维谦,号虚谷,城外义荣坊人。嘉庆癸酉科拔贡,主讲槎江书院。修文庙,建考棚,凡有关风化之事必为之倡。城北龙津渡昔未施济,船户需索不堪,行人苦之,谦呈请施济。赖炳猷,蔡庄约(今灯塔)太和塘人,郡增生,诰封奉政大夫,生平好义乐施。东埧(广东坝)永定桥,为南北通衢,赖炳猷督修之。道光壬午鸠工,迄乙酉告竣。戊申年,协同城乡绅士买城北龙津渡口岸头,合施渡船,以济往来,并捐租谷,为历久用费。

      有了这么多河源城的精英支持,于是,官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捐筹白银6900余两,做了4艘“义船”,让人轮流摆渡,还设了几间可供旅客休息的“亭厂”,让人们旅途之苦得以缓解,渡工也不必风餐露宿了。这些“亭厂”还有名字,叫“万福”,取“万福攸同”之意,给予了美好的祝愿。

      为了让船工有点收入,让渡船长期经营下去,乡绅们又置买店业,所得作每年渡工维持生计费用。这些产业收入,每年除了付给渡工工钱、交税之外,还有盈余,通常作了这些用途:盟神之费,助公义、敦社谊之费。

      千年传奇 望郎回主角相遇在龙津渡

      秀气水乡,没有能吞吐艨艟巨舰的大港,只有一些小小的码头和渡口,因而也少了一些生离死别的悲壮与哀怨,多了一些家长里短的琐碎与温馨。

      “十年修得同船渡”,能够同舟共济,总是缘分,缘分浅时,擦肩而过,缘分深时,从此相爱一生、相伴一世。河源望郎回传说中的男女主角的相遇,便发生在龙津渡口。

      不知是哪一朝代的哪一天,男主角少郎在河源城卖完水果,到龙津渡等船回他在城北郊大石山下的家。

      夕阳西下,新丰江的水清凌凌的,呈翡翠色,少郎看得很欢喜,但挑着一担箩筐,不免被人挤得趔趔趄趄的。他正左冲右突寻地方下脚时,忽然惊起一阵大叫:“有人跌落水了,有人跌落水了!”

      落水的是少女金凤。少郎此时已挤到水边,一看有人落水,便把箩筐一扔,扑通一声跳下水去,把金凤救了起来。两人正是青春年华,这一救便看对眼了,于是欲结秦晋之好。但金凤被村里一恶霸看中,欲强纳为妾。

      无奈之下,一双情侣立即成婚。然而那恶霸不肯罢休,又生毒计,买通官衙,强征少郎充军边关。临行前,金凤剪下一绺青丝交给少郎,发誓等他。然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等得形容消瘦、眼枯泪竭,不见郎归。那石山虽坚硬,却也被她踏出了一条路来,山顶站立处竟也深深陷下了两个脚印。后来,人们将大石山称作“望郎回”。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在龙津渡口相遇相爱相守的事儿,数百年来,必定发生过。

      时代发展  嘈嘈绝响龙津渡

      据说,亭前原有十块碑文,碑高1.7米,宽达8米,上刻捐资芳名及本邑举人萧居权的《龙津渡落成记》。渡口还有一石刻碑,上刻“渡日不渡夜,渡牛不渡马”之句。

      今年下半年龙津晚渡景观改造项目动工之前,龙津古渡上还有一两块旧石碑,有信奉神灵之人还在碑旁放置香炉,给神灵烧香祈福。

      1949年,解放军大部队南下,欲进入河源县城,但被江水阻隔无法通过。河源县人民政府积极发动乡民,迅速组织力量,集中漫水潭、中心艮、龙津渡等3个渡口所有船舶、渡工,将10多艘游艇用厚木板联结成整体作浮桥,让解放军顺利渡江南下。(2000年《河源县志》P444)

      1959年,新丰江建水电站,筑坝截流,水位剧降,不能通航,于是用2艘渡车船连接做成浮桥,路基铺上厚木轨道板,车辆可直接通过,枯水期不渡运。1958年,机动车渡运量日达300多辆次。1960年10月,小江桥(河源大桥)建成通车,由此,小江渡口取消。龙津古渡从此不再“服役”。

      1974年冬,东江(河紫)大桥正式通车。截至目前,城区跨江大桥有东江大桥、河源大桥(又称东埔桥、老桥)、河源新大桥(又称东埔新桥)、宝源大桥、珠河大桥、迎客大桥等。

      1998年10月,在龙津渡附近的河心,亚洲第一高喷泉动工建设,主喷水柱高达169米。

      1995年,市政府引进一家餐饮企业,在沿江路龙津古渡遗址建起“龙津海鲜坊”。因餐饮期间易产生排水、排污等问题,污染周边水体,且船体结构不安全,2014年,市政府收回龙津海鲜舫经营所有权。2016年8月上旬,龙津海鲜坊被拆除。

      历史底蕴  应展现于改造项目之中

      根据改造方案,龙津海鲜舫拆除后,将在原地建设一处约150平方米的亲水平台,伸向江中,供市民和游客近距离观景、赏水、亲水之用。

      根据改造设计方案,“龙津晚渡”小公园景观改造工程项目完工后,将形成若干个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包括停车区、主入口区、健身娱乐区、亲水观景区等,不仅为市民、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健身、娱乐、玩水的场所,而且此处也将与周边的亚洲音乐高喷、茶山公园等景观连成一体,成为新丰江整体滨河景观的一部分和河源市区重要的城市旅游观光点。

      在政协源城区八届一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建议,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遗址,龙津古渡景观改造项目应恢复并增加其历史文化内涵,将元代以来关于龙津古渡的诗文有选择性地用木刻或石刻等方式展现出来,将某些建筑恢复古名,旧有石碑放置于原处,或因地制宜,另觅佳处放置。

      李明华认为,龙津古渡是古代的河源北边门户,是河源古老的旧八景之一,其改造工程应把原有历史文化植入进去,充分利用历史资源,充分展现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蕴,让游客在观赏中感受河源历史文化的久远与厚重。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